迁西板栗文化
序言
板栗,素有铁杆庄稼、木本粮食的美称。世界上许多地区都有板栗,尤以中国最多,产量最高。在中国,人工栽培板栗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,先秦时期即有文字记载。板栗生食甘甜芳香,熟食糯嫩绵软,益健康、厚肠胃、补肾气,为养生佳品。古人多以板栗充粮,今天,板栗已成为我国栽培最广的经济林,遍布二十六个省区,是富民产业之佼佼者。
迁西,中国板栗之乡。地处燕山余脉,是个“七山一水分半田,半分道路和庄园”的纯山区县,总面积1439平方公里,总人口39万。独特的土壤气候,使这里出产的板栗品质绝佳,出口日本、韩国、泰国、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,并在百余个国内大中城市热销。“迁西板栗”申请了地理标志保护,并被评为“中国驰名商标”。多年来,迁西强力推进板栗产业发展,致力于普及板栗科技、传承板栗文化、构建交流平台,引领国内板栗产业发展。2011年,落成中国板栗博物馆,开板栗展馆建设之先河。
中国板栗博物馆总占地38.6亩,主体建筑面积6828平方米,展区面积5000平方米。博物馆从板栗的植物学特性、经济价值、栽培管理、产业构建、文化民俗等方面进行全面展示,以全息影像、多媒体互动、场景雕塑等多种布展手段,形成趣味互动的观展效果,可让您充分体味板栗世界的奥妙。中国板栗博物馆将成为我国板栗产业和文化的展示、收藏、研究中心,也必将成为全国板栗产业的靓丽名片。
板栗产业、文化之旅,在这里启程。
中国板栗文化篇
综述:
板栗是我国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,最初以“果腹充饥”的林产品出现在人类祖先的视野中。其后,先民们有意识的栽培这种“铁杆庄稼”、“木本粮食”,经过几千年的发展,成为我国重要经济林种,板栗也从代粮食品发展成现在的“特色农产品”、“休闲食品”。由于板栗生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,在板栗漫长的栽培利用过程中,以栗为姓、以栗为俗、以栗为诗、以栗为药、以栗入画者众多,形成了灿烂多彩的板栗文化。
栗与姓氏:
按《风俗通义》记载,栗姓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栗陆氏,是伏羲后人。栗陆氏是传说中上古帝王名,居住在北方,擅长种植栗树,以栗树为其氏族的神树,逐渐演化为氏族的原始图腾,并以此为氏族名和族徽,最终出现栗姓。历史上的栗姓名人有:燕国名将栗腹;汉景帝太子刘荣生母栗姬、汉代官吏栗融;明代进士栗在庭、栗铭、栗魁同;清代道光治河专家、林则徐好友栗毓美等。现在全国栗姓人口约30万,主要分布于河南、河北、山西、安徽、陕西等地。
栗字起源:
在远古时代,栗子是人类生存的重要食物,《庄子·盗跖》中记载:“古者禽兽多而人少,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,昼食橡栗,暮栖木上,故名之曰有巢氏。”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“栗”字,像一株结了果实的栗树。考古工作者发现,早在距今9000年前河南裴李岗遗址,以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和西安半坡村遗址,都曾有板栗果实的遗物,还发现距今3600年前用来冶炼和烧制陶器的栗炭。
栗与风俗
板栗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,逐渐形成了许多与板栗相关的风俗习惯。现在,许多地方仍保存着祭拜栗树、栗神的习俗,板栗也作为拜祭神仙或先人的祭品。在传统节日中,也不乏板栗的身影,“腊八粥”、“端午粽”、“重阳糕”传统美食无不以板栗为原料。
佳果珍馐
板栗营养价值极高,古时多被要求纳贡。即使在民间,晚辈早间拜见长辈,必须敬献枣栗,“取其早自谨敬”之意。《礼记》载:“子事父母,妇事舅姑,枣栗饴蜜以甘之”。而我国关于婚礼的最早书籍《仪礼•士昏礼》中更有详细记载:“质明,赞见妇于舅姑……妇执笲枣栗,自门入,升自西阶进拜,奠于席。”意思是,新媳妇于婚礼第二日见公婆必须用竹器盛满枣栗,跪拜请安,寓早起而虔敬之意。
祭祀神品
栗树在古代曾被我国许多民族供奉于神坛祭拜,视为祭天神树。古代先民祭祀社稷时,“夏后氏用松,殷人用柏,周人用栗”。因为练祭所立的神主用栗木做成,故称“栗主”,后通称宗庙神主为“栗主”。《公羊传•文公二年》就有“虞主用桑,练主用栗”的记载。从古至今,无论天子百官还是平头百姓,每有礼制都用板栗作为祭品。据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:明代北京人用黍糕、枣栗等祭祀灶君,以期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。直到现在,我国的纳西族、彝族、哈尼族仍有祭拜栗树的习俗。此外,早在汉代就有人以栗木为棺,至今许多栗产区丧葬习俗中,仍以使用栗木棺材为荣。
行道树木
栗树还是古时候宫殿建设和道路绿化的重要树种。《诗经•国风•鄘风·定之方中》有“树之榛栗,椅桐梓漆,爱伐琴桑”的诗句,指卫文公在楚丘营造宫殿的时候,专门栽种了榛树和栗树。《诗经》有云:“栗在东门之外,不在园圃之间,则行道树也”,《左传》也有“行栗,表道树也”的记载,说明早在西周时期,栗树就已作为行道树使用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