栗乡“神农”——李桂金
神农氏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。他被尊为“医药之祖”,曾亲自用口品尝百草,发明药物及教人治病。他撰写的《神农本草经》教人种植五谷,豢养家畜,使中国汉族农业社会结构完成。
神农氏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传说人物,我们不足为奇。而我故事里的神农女李桂金却是生长在迁西沃土上的传奇人物。
李桂金原籍迁西滦阳镇水峪里村人,从小在农村长大,祖辈世代是农民。父母生养她们姐妹四人,在那个吃喝贫乏的年代,日子过得可是捉襟见肘。在她记忆中,妈妈为了让他们姐妹吃饱,常常要饿肚子去参加劳作,现在姐妹四人都长大了,过上了富裕的生活,回忆过去,想到父母受的苦,真的很让人心酸,总觉得有种遗憾在里面。
时代在进步,社会在发展,后来,李桂金下嫁到东莲花院乡董庄子村,她发现父老乡亲们依然过着春种秋收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的传统日子,一年下来,地里的收成也只能够解决温饱问题,秋后卖水果的钱也只能解决部分日常开销,李桂金看在眼里,愁在心里,怎样才能改变家乡父老的生存状况,也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呢?她夜不能寐。
2012年的春天,她挽起裤脚,穿上平底鞋,走进田间地头,认真地和父老乡亲追忆历史,叙说现在,展望未来,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她了解到,农民靠天吃饭,一年的收成有限,即便就是丰收年,粮食的价格低廉,依然没有多少收入。房前屋后的水果,由于不懂高科技的管理,能卖的钱也是寥寥无几,一个壮劳力单靠种地为生,一年也就是几千块钱进账。李桂金听着他们的话,当年父辈的生活场景在她的眼前一次次的浮现,她心在滴血,眼在泪流,在感叹乡亲们观念陈旧、思想禁锢的同时,心里也在酝酿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。
李桂金想,要想增加农民的收入,必须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。保护好环境,保护好水源,保护好土地,种出绿色的粮食,把粮食的品质搞上去,然后走品牌营销之路,同时必须跟上时代,实行线上线下一起销售,千方百计加大宣传力度,让农民的产品卖上好价钱。她这样想了,也就真的这样操作起来,种地不用化肥,只用农家肥,不用农药,让庄稼顺其自然生长。
秋天来了,面对着自己的收成,一个大胆的想法又从心中升起。她想把花生炸出放心油,于是她自己上网购买机器,学习技术,亲历亲为,经过一个月的反复实验,她的新鲜的花生油源源不断的流入缸里,装桶网上销售,很快被抢购一空。
她又购买了小杂粮的加工机器,自己加工生产,又去遵化跑市场定做包装袋,把杂粮装在精致的包装里,在朋友的帮助下,她的小杂粮在春节前后上市,也被抢购一空。
有了第一年的试种生产,更加大了她开发绿色庄稼的决心。2013年3月,神农公司成立,同年五月,神农杂粮专业合作社注册成功,并申请“萃山谷”商标。单一的玉米杂粮价格利润没有那么丰厚,她开始尝试黑色杂粱种植,投资一万元网上购买黑色谷子和黑色玉米,由于不懂技术,秋后谷子没打多少,玉米也是低产。望着损失惨重的大田,听着村里人的闲言碎语,面对家庭的压力,她流下了心酸的泪水。但不服输就是她的性格,她继续在网上查找资料,学习新的种植技术,第二年继续扩大黑色杂粮种植,终于,功夫不负有心人,她成功了。
线上线下,神农已经有了广大的市场,但她不安于现状,为了探求将产品经济效益化,她不辞辛苦,走南闯北,了解农产品的需求,农产品的品质,研究怎样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供应量……总之,在她的心里有很多的问号需要寻找答案,在她的人生路上有很多的东西要学。正在她迷茫之际 ,通过朋友的介绍,她认识了中科院的农业专家为她指点迷经,这样让她少走了很多弯路,找到了捷径。
2016年6月,在发展农业道路上,她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——成立了东莲花院农民联合社,开始涉足农田体验生活。她的公司也在她的精心打理下稳步发展,租种面积由原来的2000亩发展到一万亩,实行树下立体种植模式,树上是板栗、核桃、苹果、梨、柿子,树下黑色玉米、谷子、花生、芝麻等各种杂粮,她的产品也远销北京、天津、深圳等各大中小城市。
2017年,李桂金已经拿到了各种杂粮的绿色有机认证。并加入到了北京黑色帝国线上销售。神农杂粮合作社又被列入河北省唯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,花香果巷田园综合体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。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,李桂金心中又有一个大胆的规划蓝图:抢抓全域旅游大好机遇,在种养结合,观光休闲,餐饮,度假,亲子活动,养生体验,农业知识科普等多种项目中寻找盈利点,来增加农民的收入,实现多年来的梦想。
神农女李桂金不但有经济头脑,还有一颗善于奉献的爱心。她经常资助生活在困境中的人,捐资助学,春节慰问困难群众,她已经做了很多年了。她说最看不了别人过苦日子,她希望身边的每个人都能过上富裕的生活。
就是这样一个农家女,把土地玩弄在股掌之间,让它生金生银,在带领村民走上发家致富的创业路上,成为迁西这片热土上的传奇人物,在当地老百姓心中,她就是地地道道的“神农”!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